你为什么总是反复焦虑?合肥军海医院科普焦虑原因

许多反复发作的焦虑背后,藏着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关键:我们不仅恐惧最初引发焦虑的事物本身,更恐惧“焦虑感”。
对焦虑感觉的恐惧,往往比最初引发焦虑的外界刺激更具破坏力。它使大脑的警报系统持续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将原本正常的生理唤醒信号也误判为重大威胁。
为了逃避这种恐惧,我们常采取“安全行为”,但这些行为反而强化了焦虑。常见的安全行为包括:
①过度逃避:回避可能引发轻微不适感的活动。
②反复检查:不断监测心跳、呼吸、体温等身体指标。
③过度寻求安慰:频繁询问他人自己是否“正常”或“看起来还好”。
④依赖物质:试图用酒精或药物暂时压制不适感。
这些行为的核心目的是试图消除或控制焦虑感。然而,它们向大脑传递了错误信息:这些身体感觉是极其危险的,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长期回避使个体对不适感的耐受性越来越低,恐惧的范围不断扩大。反复检查和寻求安慰则持续将注意力聚焦在身体感受上,强化了对其的敏感和恐惧。物质依赖可能导致依赖或戒断反应,反而加重焦虑。
展开全文
打破焦虑反复的关键在于:降低焦虑敏感性,学习与焦虑感受共处。
①认知重构: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识别焦虑时的身体感觉,并理解它们通常是身体应对压力的正常反应,并非危险信号。例如,心跳加快是身体为行动做准备,头晕可能是呼吸模式改变所致,这些感觉本身无害。
②内感性暴露: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结构化练习,在安全环境中刻意诱发轻微的焦虑身体感觉,并保持接触而不逃避。目的是让个体亲身体验这些感觉是暂时的、可耐受的,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③减少安全行为:系统性地、逐步地减少或停止那些用于逃避或控制焦虑感的行为,如反复检查等。这需要勇气和练习,但能有效打破恶性循环。
④接纳与专注当下:承认“我现在感到焦虑,心跳有点快”,但不将其灾难化解读。练习将注意力温和地转移到当下的外部环境如观察周围物体细节或正在进行的任务上,而非持续关注内部感受。接纳意味着允许不适感存在,但不让它主导行动。
焦虑是正常体验的一部分,治疗的最终目标不是彻底消除焦虑感受,而是改变与这些感受的关系。个体能够认识到:这些感觉虽然不适,但它们是暂时的、可管理的,不代表真正的危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