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战略 重塑制造企业竞争优势  

发布时间:2017-02-13 11:53 来源:佛山日报

中国制造正进入一个以品牌战略重塑企业竞争优势的时代。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中重要的要素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力促品牌经济的发展。

2017年伊始,一方面是多方信息显示,未来3~5年的形势或将比想象的还艰难,一方面则是业界普遍形成共识,认为中国制造类企业正面临品牌重塑的绝佳机遇。从危机到机遇,契机何在?中国制造凭什么摆脱“中国制造=廉价劣质”的负面印象,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也许,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需要多方面的着力,但“工匠精神”无疑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匠精神”在今天的火热程度,背后是“民之所望”和“施政所向”的共同作用。民众不想未来还继续去日本买马桶盖,国家希望能借此重塑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品牌竞争力。

然而,“工匠精神过于理想化”、“工匠精神是大企业才能做的事”等诸多潜话语所暴露的现实窘境,却显示了令人担忧的另一面:仍然有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停留在口号层面,而不知从何着手; 仍然有很多人在幻想着,是否能用其它更简单的途径替代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品牌的作用……

 

主持人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加,对全球话语权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走出去”过程中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市场话语权、“走出去”之后落实本土化战略是必须面临的新挑战。 

 

品牌经济时代 争自己的话语权 

文/吴学安   

随着“走出去”战略进程加快,中国企业对于提升国际影响力、融入全球话语体系的需求日趋强烈。有专家指出,企业的海外形象不仅体现企业在海外消费者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影响企业的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化经营,甚至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和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前9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开展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同比增长53.7%。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的对外投资额。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之后如何落实本土化战略是必须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世界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发达国家20%的强势品牌能占据80%的市场份额,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际品牌价值评价不够科学性,中国缺少话语权。因此,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推动供给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新常态下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企业在品牌建设中为提高市场集中度,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品牌作为在消费者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形象的产品或服务,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更具有最重要的符号价值,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因此,差别化主导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品牌主导的竞争。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虽然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竞争中仍然占有低成本优势,但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继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相比,则处于成本劣势,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是保持并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以国企为主力军的中国企业,在品牌、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方面大大增强,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话语权,跟以前大大不同,以产权多元化为抓手的混合经济,能够把资本、技术、专利和经营管理以及信息要素充分组合,把能量释放出来,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中国企业通过实践表明,只有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才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引领“中国制造”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转变。

 

中美制造搏击 不止成本差异 

文/陈光   

主持人语 

特朗普声称要让企业把工厂全都迁回美国,大多数人只当这是个偏激的玩笑。富士康母公司发布公告,称正考虑扩增美国地区的营运业务,仍未能引起整个市场的警惕。而今,曹德旺要到美国建厂了,市场终于对国内的制造业感到恐惧。还会有更大更多的危机在前方等候吗? 

2016年12月15日凌晨3时,美元加息而来,而特朗普当天在位于纽约的特朗普大厦也举行了一场预定的圆桌会议,并将采取“减税+基建+宽松财政”的整体策略,致力于带动美国制造业再度兴起。

在此次会议之前,IBM公司CEO罗睿兰描绘了该公司填补美国技术职位空缺的愿景:在美国新增2.5万个工作职位,并将在未来四年投资10亿美元。她鼓励政府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进行大力投资。这一举动也被外界解读为迎合特朗普制造业回归政策的一项积极举措。

数百家企业也纷纷开始或者打算进行制造业回流,除了美国政府,还有经济利益驱使。

由于中国制造成本上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美两国制造成本的差异正在缩小。这意味着,以往以低成本吸引外资的“中国制造”,其吸引力不断衰减。

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吸引力的降低,“次品率”在美国企业家眼中正变得越来越“刺眼”。返回本土的“美国制造”之所以还能够提供“中国价格”,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

从中国制造在美国的地位,也能看到目前国内经济转型的压力:

做低端产品不挣钱,卖再多到美国也不值得,还污染国内环境,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穷兄弟在抢生意;

中端产品没有形成世界性的品牌,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突出重围,像当年的日本企业一样横扫美国市场;

高端产品和服务,面临创新不足的窘境,除了华为和高铁等少数产品,难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而想要美国学生大量跑到中国留学、看病、装上中国的软件和网络、看中国电影,那就更难了。

显然,“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危机,这里既有技术赶不上时代、前期投入过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也有无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出现歇业关门的企业,更有试图转型升级但是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在“美国制造”回流形成趋势前,中国可以结合东西部产业合作,不断优化和提高产业升级。在沿海地区,中国制造业应率先向高端产业转移,提高核心技术的设计研发,以及创造自己的品牌。在欠发达地区,可以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我国加工、组装的竞争优势,在东西部合作之中向高中低各个层次完成产业升级速度。

 

以品牌战略 重塑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文/朱宏任   

主持人语 

要以品牌战略支持消费品的供给升级,这既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是当前需要着力去推动的一项工作,而在支持消费品供给升级中,国家提出要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题中之义在于可以通过“三品战略”推动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消费者满意的品牌产品。 

在去年参加的一个经济发展论坛上,主持人讲到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时说:“现在很多出国的游客都去抢电饭煲、抢马桶盖,这是我们制造业的耻辱。”我说:“这些马桶盖、电饭煲很多都是中国制造的。”主持人马上就问:“那品牌呢?品牌是谁的?”我觉得确实值得深思。

质量和品牌是不可分开的,没有产品的高质量它就谈不上品牌。像海尔张瑞敏总裁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今天的海尔品牌优势的确立,实际上是和他们一开始推动冰箱制造就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密不可分的。对于企业来说,在营造品牌的过程中,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要规范管理流程、细化管理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生产无可挑剔的产品。

创新理念是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品牌发展的“牛鼻子”。很多人讲我的目标是建百年老店,实际上百年老店并不是说产品一成不变,而是说产品中蕴含的追求极致、追求质量、追求品质、追求文化的精神能够代代相承、不断争先,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从一些百年老店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是把诚信合规自始至终放在企业经营之首。像同仁堂是已经有300年的名店,我们在每一家同仁堂的门口几乎都能看到这样一幅对联:炮制非凡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它把这样一个对企业自身的要求彰显在外,让每一个消费者去监督它,这是我们在品牌建设中应该牢牢把握的一个重要理念。

因此,以品牌战略重塑企业竞争的新优势,就是要以提升质量夯实品牌战略的基础,以培育文化巩固品牌战略的核心,以着力创新抓住品牌战略的关键,以诚信合规打造品牌战略的保障,以人才建设作为品牌战略的根本。

(本文整理自2017年1月18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品牌评价暨中国五星品牌论坛”演讲,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