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赴德并购 建立信任是成功关键

发布时间:2017-11-09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6日,2017中德企业投资与并购论坛在佛山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数十位政企人士齐聚一堂,探讨中德多领域对接合作的新路径。我有幸作为与会嘉宾,就《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系列报告》进行了分享。

去年,美的集团宣布要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KUKA,一时间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交易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德国也有体现。

数据显示,目前,欧盟在中国投资存量的四成来自德国企业,德国在华投资规模已超过700亿欧元,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德投资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对德新增投资占中国对欧投资额的40%,显示出中国企业对德国的青睐。

这一趋势的形成,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对于德国企业有着明显的偏爱。

一方面,“德国制造”高质量和严谨的特点,契合了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企业希望由单纯加工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因而需要面向海外市场寻找合作对象。

上述分析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不难发现,并购过程中,中资企业倾向于聚焦在“热门”和“流行”的行业上,例如智能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这也与中资企业的产业重组升级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部署紧密相关。

笔者分析,接下来,中国在德进行企业并购是长期趋势。这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长期需要,也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吻合。因此,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接下来都将继续在德国寻找收购、并购机会。

其次,中国投资者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大多会选择实施“合伙人式”的经营方针。一定程度上,这是投资者基于现阶段发展情况作出的务实选择。

至今为止,中国企业成规模走向海外的时间还较短,缺乏管理海外企业的专业人才。同时,被收购企业的员工、渠道等市场元素仍有明显的“海外印记”,两国企业之间管理思维的差距短时间内难以跨越,因此延续海外企业的原有管理层是更为稳妥的决定。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在评估并购海外投资时必须更多考虑像人力资本这样的无形资产。

当然,这种模式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营、市场扩张方面的经验累积,它们在管理方面会变得更自信,将有能力派遣更多的中国员工去被并购公司的关键岗位任职。

笔者还认为,信任是整合与转型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合伙人式”经营方针的确立,与双方企业的管理层和一般员工建立信任是关键。建立信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双方经过长时间接触后才能形成。

在这期间,中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有的中国投资者会保证三年至五年内不削减在德工作岗位,并为德方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激励制度,帮助他们形成主人翁的心态。

不可否认,两国文化差异确实存在。然而,随着双方交流合作的深入,中德企业也在努力磨合,培养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见诸于许多细节,例如许多德国管理层开始使用微信,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工作计划的制订等。

从长远来看,中德企业合作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笔者认为,这种跨国合作将会为双方带来新的生机。

当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跨国合作,并购双方的理念产生了变化,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以均胜电子收购德国普瑞公司为例。原本普瑞公司主营业务是人机交互系统,同时也涉及自动化模块生产。看中中国有着庞大的自动化设备市场,均胜电子收购普瑞公司后,将原为副业的自动化模块生产发展壮大,取得了丰厚回报。

当前,中资企业赴德收购、并购的热情日益高涨。笔者建议,企业不要盲目跟风,应从自身经营战略出发,进行全面考量。此外,在前期竞价的过程中,建议中方企业寻求一些专业机构的帮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提升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完成收购后,中方企业应将发展愿景告知被收购方的员工和管理层,促使双方建立信任,避免产生一个企业“两张皮”的情况。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杨一安 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中国业务部执行总监)